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

发现之旅|成都因周太王迁岐得名

发布时间:2021-07-06 02:1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通讯员郑鼎文)编者按,成都,简称“”,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  、特大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作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 ,高校65所,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301家。成都是全国十大古都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发祥地 。境内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 ,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故名成都 ;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政权先后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外第二大都会,发明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20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

      前几日,在成都星宸酒店采访,遇见吴氏祖地无锡市文化研究会吴仁山宗长,副会长吴锡泉,副秘书长吴建东,在酒店对面公园散步并聊起了成都之名与周太王迁岐有关,吴仁山宗长对此极为重视,并委托由我牵头查证有关成都之名原由。回重庆后立刻在网上搜索相关佐证,并购买了一套中华书局出版,宋朝乐史撰写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大全《太平寰宇记》共九册,在《太平寰宇记》卷之七十二里,有详细记载,从益州,蜀郡。今理成都县、华阳二县。...... 

      为了得到更为权威见证的同时电话向中国先秦史学会专家、陕西作家、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鼎文先生请教有成都之名由来,郑老先生很爽快回答同意,在此深表谢意!以下便是其有关成都之名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欢迎更多专家学者们仁者见智。

      1958年3月4日,毛主席下车就问:“成都是怎么来的?”同志们面面相觑,不能回答。后来找到很多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印发给大家。可我看了这些资料后,觉得还是不甚了了,莫衷一是。权且引用些资料,供大家参考吧。

      有一种说法,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而“广都、新都、成都”合称为“古蜀三都”。

      从“天府文化”看“成都”得名的由来,早期文献所见“成都”。(战国)《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战国)《庄子》:“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战国)《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君开明立,号曰丛帝,…九世传开明尚焉。开明尚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三都,号名城”(晋)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说: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

      战国至秦考古出土“成都”相关铭文 战国·成都矛,雅安荥经县同心村船棺葬出土。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弓形双耳间骹面铸饰浅浮雕虎像,一面铸虎的头顶和前驱,另一面铸虎头的下颚。虎首前端的骹面阴刻铭文“成都”二字,刺身脊上另阴刻一“公”字。

      战国·吕不韦戈,广元青川县白水区出土,正面为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东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铸文:“蜀东工”。
      秦·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有“成都”墨迹。摘录如下:“……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以律食。”战国至秦有“成亭”、“成市草”铭文的漆木器。

       专家解读“成都”为建成都城之意,(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说法出现最早,流传甚广,但该说法并不为现代学者所认同,普遍认为周族迁岐的历史事件与成都无关。

      “成都”为成功、成就之意。任乃强先生在《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2期)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但这一观点后来被任先生自己否定了。

      “成都”由“成亭”、“成市”发展而来,徐中舒  徐中舒先生在《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1983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国语·晋语一》有“狄之广漠,于晋为都”一句, “都”就是古代边境上没有城防建设的自由都市,“成都”之名是从“成亭”、“成市”逐渐成长起来的。

      沈仲常、黄家祥 与徐中舒的观点类似,沈仲常、黄家祥《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的得名》(《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 年)一文中也认为“成都”是从“成亭”、“成市草”等发展而来的。《华阳国志·蜀志》、《史记·张仪列传》中载的张仪城成都,更筑新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这样的自由都市就比战国或战国以前的“成草、亭、市”的范围更大了,加之蜀王开明曾建国定都于成都,故于战国晚期出现“成都”一词,汉代之后才逐渐流行。

      “成都”是华夏语对蜀语的音译,温少峰  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3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都”表示“地方”、“地域”。由此得出结论: “‘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后任乃强先生也撰文认同这一说法。

      “成都”为古蜀语对华夏语的音译,刘冠群 刘冠群《“蜀”与“三都”得名管见》(《新都史志资料》,1983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然后,认为古蜀人 “成都”这两个音节的实际语音相当于或接近于现代汉语的 “dudu”,而蜀语 “dudu”就是蜀都的意思;由于译名时蜀国已经灭亡,故不译为 “蜀都”而译为 “成都”;成都就是蜀国 “终了的都邑”的意思

      “成都”得名于开明氏,孙华  孙华《成都得名考》(《成都文物》,1991年3期)认为,蜀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庸成氏,因此,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应当与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庸”或“庸成”相同,本意为“垣墉城郭”,后来抽象作族名或国名。“成都”二字的含义“就是成人聚居之地,也就是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聚居的地方,……也可进而解释作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蜀国的都城”。

      “成都”为古族名或国名,李金彝、王家祐  李金彝、王家祐《成都考》(《地名知识》1980年第4)一文认为,《山海经》中有山名曰 “成都,载天”,该山就是“成山”、“成侯之山”,得名自古蜀国的 “成侯”,而成都就是古蜀国的成侯对自己居处的称呼;由蜀人由青藏高原逐渐东迁至成都平原,故成侯仍名其居处曰“成都”。

      “成都”得名于建筑,谭继和 谭继和在《蜀族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成都志通讯》,1984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

      百度百科: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1958年3月4日,毛主席下车就问:“成都是怎么来的?”同志们不能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他批阅《华阳国志》《四川通志》等大量典籍,圈出成都由来的文章,印发与会人员。谨循主席足迹,拓宽渠道回头瞧。有文献渠道,也有考古资料。说来说去,莫衷一是。还有一种说法,《山海经》高山在城都西,才是成都得名真源,距今五千年了;成都因成族得名,成的族名源于定居陆海上、水旱有收成;蜀族奠都成都后,成族被融合,史迹归于消灭。

      我倾向于以下看法:其一,“成都”与城市发展规律有关,不管是舜帝时代,还是周太王时代,一个地方能够发展为城市规模,都有一个过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当然这样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一般都是一个大的部落、一个望族,或是帝王发迹之地,是其发祥地。
      其二,取其吉祥之意,与历史事件无关。比如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
      其三,成都”为成功、成就之意。任乃强先生在《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2期)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

      其四,也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山海经》中有山名曰 “成都,载天”,该山就是“成山”、“成侯之山”,得名自古蜀国的 “成侯”,而成都就是古蜀国的成侯对自己居处的称呼;由蜀人由青藏高原逐渐东迁至成都平原,故成侯仍名其居处曰“成都”。不过,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并无创新之意。仅仅供大家参考思考罢了。想想吧,当年伟大领袖发问,那么多高人能不尽心尽力,结果尚无定论。文化就是这样,探索无止境,受益却匪浅!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