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吴蜀丰)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题为《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语言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之一。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8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坚之二夫人吴国太(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应麒,生卒年不详,一作应期,字维周,在清军中历任都统等职。吴三桂举兵反清后,被先后授予金吾后将军、大将军。吴世璠继位后晋封楚王。吴应麒在战事中长期把守吴军重镇岳州。吴三桂死后,吴应麒赞同吴国贵的北进之策,但因郭壮图、夏国相等宗亲不愿放弃云南的家产,马宝、韩大任等目光短浅,未能成功。吴应麒率马宝等将领转战四方。吴三桂死后,吴应麒随继位的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
此后,《东华录》、《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没有关于吴应麒的记录。吴应麒,清朝康熙年间人物,平西王吴三桂之子,过继给吴三桂兄。吴应麒素有骁勇之名,在战场上敢冲敢拼,后任平西藩下左都统。康熙初年,平定乌撒土司作乱,吴应麒曾连擒郎岱、土酋陇安藩、水西土目阿豆、女酋陇氏及部属万余人。在此期间吴应麒与当时驻扎云南的曲靖右营总兵王辅臣在酒后发生不愉快,大将王辅臣出征云南镇雄一带的乌撒蛮族后,众将领在一马姓总兵军营中聚餐,酒酣耳热之际,辅臣忽见自己饭碗里有一只死苍蝇。那做主人的马总兵驭下酷虐,部下有过,动辄用一根木棍杖责,曾以细微的过失,棍下打死过人,得了个诨号“马一棍”。王辅臣不想伙夫因之受到责打,放下饭碗作罢。不料有个王总兵眼睛很尖,尖叫着指向王辅臣饭碗,王辅臣哈哈一笑:“我等从枪林箭雨走出来,九死一生。便是有苍蝇,我也吃得下去。”王辅臣意在一语掩过此事,但这个王总兵生性不解人意,非要打赌看他是否真的能咽苍蝇,王辅臣因话已出口,居然强撑着连蝇带饭一口下肚。一旁的吴应麒笑说:“别人与兄长赌食死苍蝇,兄长便食之;如果与兄长赌食粪便,兄长也将食粪么?”王辅臣勃然大怒,起身斥骂:“你自恃是平西王的子侄,敢当众羞辱我。人家惧怕你们吴家子子孙孙,我却不怕!且看我如何掏出你吴家子孙的脑髓,嚼其心肝,挖其眼睛。”随手一拍,桌上酒杯饭碗应声而碎。再一拳砸在酒桌上,啪嚓一声,桌子四足齐折,其神勇可畏。左右侍从的兵丁和将校多达百人,包括东道主马一棍和惹祸根芽王总兵在内,皆骇然辟易。再寻事主吴应麒,早已先众人之溜而溜。此举对王辅臣与吴三桂的感情产生了影响,王辅臣不久即请调陕西平凉。吴三桂曾大骂“王辅臣可恨自不必说了,张勇这奴才也甚可恶”,三藩之战时王辅臣拒不降吴,和吴应麒有直接关系。
1673年冬,吴三桂起兵反清,授予吴应麒金吾后将军。吴应麒曾与夏国相、胡国柱等共同谋划撤藩迁移至中原腹心之地造反,可直指北京,但最终此计划没有实施。1674年三月初,吴应麒与张国柱水陆两军并进,谋夺岳州。守将李国栋被策反,吴军顺利入城。岳州为湖南军事重镇,吴三桂颇为重视这个战略要地,遂命吴应麒率七万将士守城以防荆州清军南下。吴三桂还嘱咐应麒以坚守为方针,不要着急出战。七月,贝勒察尼、将军尼雅翰率领大军攻打岳州,吴应麒与廖进忠、马宝、张国柱、柯铎、高起隆等分兵迎战。清军虽杀伤万余吴军,毁船十余艘,但无法接近岳州城,遂退兵。1678年三月,吴三桂称帝,吴应麒进位大将军。方光琛曾嘱咐吴三桂,吴应麒妄自尊大,不可重用,三桂表面点头但没有听从。进入相持阶段,吴三桂打算固守湖南,因此在岳州积蓄三年的储备粮。吴应麒倒卖军需换盐牟利以饱私囊,军饷也存在随意克扣的情况。一名王姓总兵对此进行劝阻,应麒大怒,欲杀之,王总兵因此与属下三百人密投清军。吴应麒自恃权重,对属下态度傲慢,水师将领林兴珠等因此投奔清廷。清军围困长沙,岳州粮道被断。清军主帅岳乐针对岳州吴军内部的不稳定屡施反间计,吴应麒对此采取宁可错杀不放过一人的态度,岳州城内人人惶恐不安。民众不满,编出民谣,“吴应麒,吴应麒,杀了你献康熙。”岳州失去补给,军需又被应麒倒卖,粮食很快用尽,士兵逃走很多,许多将士投靠清廷。八月,吴三桂病死,吴世璠即位,吴应麒晋封楚王。
1679年,岳州吴军已无法支撑,吴应麒带领数万残部奔长沙,未敢多做停留即撤往辰龙关,与胡国柱成犄角之势,试图力守此地,但士气低落,大部分士兵连盔甲都没有。不久,喇布率大军克武冈,吴将吴国贵阵亡,危及辰州吴军后路,吴应麒遂弃关退守贵阳。
三藩之乱时,吴应麒率马宝等将领转战贵州、广西、湖南、四川。吴三桂死后,吴应麒随继位的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此后,《东华录》《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没有关于吴应麒的记录。有说法是,吴应麒又名吴启华,从小养在吴三桂兄弟吴三凤的身边。吴应麒自小称呼吴三凤为父亲,故而其一直不在清朝廷的视野之中。吴应麒九岁被接至王府,应该就养在陈圆圆身边,二人状如母子,关系极为亲密。吴三桂去世后,陈圆圆对小朝廷很是失望,于是与吴应麒和大将马宝商量,要找个安全的地方保护吴应麒。由马宝护送,先到龙鳌河搭茅洞,那里地势险要,前面是百米高的悬崖,后面是深山老林。后因山上野兽多,粮食不得收,陈圆圆带着家人先后住过前屋场田、老屋场等几个地方。
《吴三桂考》:“方光琛密告桂曰:‘吴国贵虽倔强,然勇略过人,至死不变。惟吴应麒(吴应麒)妄自尊大,夏国相轻浮浅露,此二人必不可重用。’”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