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

探寻山西农耕文化,来一次“寻根问祖”

发布时间:2018-11-16 11:23 来源:山西新闻网

陶寺遗址恢复的古观象台,依然能够凭其确定节气,无疑是山西先民为华夏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万荣县稷王山麓的稷王庙,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

临汾尧庙是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华夏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孕育于富饶辽阔的神州大地之上。在上个世纪,一些文化学者也将其称为“黄色文明”“农耕文化”,而与代表海洋文明的“蓝色文明”“商业文化”相呼应。今天,虽然中国早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但是,农业人口依然占据着全国人口的一半,农耕文化依然浸润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毋庸置疑的,也就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并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一直推动和见证着农业的进步。

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寻根问祖”,也是观照历史下的重新出发,并使之成为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山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化兴起之地

晋东南地区的沁水县下川乡,40多年前,曾考古发掘出几十种距今2.3万到1.6万年前的石磨盘、锛形器等细石器,是确凿的先民进行谷物加工和农业劳作的证据,下川遗址也成了我国现有的最早反映农业形成的文化遗址之一。在这之后,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了谷子和蚕茧,曲沃方城遗址出土了石犁,人类每一点在农业上的进步,在山西都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存。

更何况,口耳相传,山西,本来就是华夏民族农业兴起之地。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炎”是炎帝神农氏,其故里在山西高平。

古籍中,对炎帝神农氏创建农业的介绍随处可见。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传》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逸周书》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白虎通义》

因为炎帝对于农业的开创之功,他也被称为“农神”“五谷神”,今高平有神农庙,每年四月初八,是祭祀炎帝的日子,国内外炎黄后裔都会不远万里而来,共襄盛举,也成为连接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无独有偶,古代还有一位被称为“农神”的先贤,也在山西,他就是后稷。

传说中,后稷是帝喾之子、帝尧之弟。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史记》

后稷被周王朝认为是始祖。成书于先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有一篇名为《大雅·生民》,是对后稷一生的回顾和赞颂。普遍认为,这是周民族的史诗,同时,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汉民族的史诗。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禾巨子禾丕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禾巨子禾丕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这首《生民》,还描述了丰收后祭祀的场景——“丰”(豐),《说文解字》说是“豆之丰满者”,便蕴含了丰收的意义,而字形又表示盛满贵重物品的礼器,也有着祭祀的意义。可见先民在丰收后为感谢天地,表达喜悦,也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即将举行的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也是对于这一传统的继承。

与后稷同时,尧帝命羲,和“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也即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今天陶寺遗址恢复的古观象台,依然能够凭其确定节气,无疑是山西先民为华夏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山西在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发达之地

周王朝大封诸侯,周武王的幼子叔虞被封在古唐国。那时的古唐国,戎夏杂处,封国之外,便是荒野。叔虞带领族人开疆辟土,一年后,生产就得到极大发展,田地里甚至出现了“嘉禾”。叔虞将之献给成王,成王又赐给周公,成为周初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事件——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郑重地记载在上古的政治文献《尚书》中。因为嘉禾的出现,表明了农业的发展,象征着社会秩序的确立,也说明了周王朝统治的稳固。

更有意味的是,几十年后,叔虞的儿子燮父缅怀先人的功绩,将国号改为“晋”。

今天说,之所以改为“晋”,乃是因为封国在晋水河畔,但也有学者认为,“晋”字字形,像手持嘉禾,这才像是对那一重大事件的纪念,也表明了晋国要光大先人遗志的想法。

事实上也是,晋国的农业发展,一直位居诸侯前列,由此积累的国力,也是和列国争雄的基础,三晋之地,在春秋为“五霸”之一,在战国,“七雄”有三。一些零散的史料证明,在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在晋国普及,这是耕作的一大进步,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而春秋晚期晋国的智伯渠,表明晋人在水利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山西表里山河,沃野千里,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农业发展一直便居于全国最发达之列,在考古和文献中都有证明:

平陆县枣园村汉墓,有牛耕和耧播壁画。耧车集开沟、下种、覆土三种功能于一体,使生产力得到飞跃,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发明,一直使用到现在。

汉武帝开始,引导黄、汾二河,修建水渠,灌溉田地,增加良田几万顷,那时亩产能达到两石半,领先于全国。

汉朝之后,无论魏晋隋唐还是宋元明清,在山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总是能很快得到推广,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总是不断兴建,优良的作物植物也总是丰富着中国人的餐桌。“重农”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国策,劝农桑、兴水利,是每一任政府官员都会做的事情。山西在古代,粮食不仅足敷自用,还能够接济别的州县府道,在唐宋尤其是供给京师粮食桑麻的重要来源。

农耕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学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的。凡是有利于其生产发展的,才会固化为全民族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倾向以至于风俗习惯,这便构成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性格。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耕文化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即使是外来的宗教佛教,其本土化的过程,也是小农化改造的过程,当初佛教五宗七派,只有禅宗最为兴盛,便是这个改造的结果。

作为现代化工业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中国,今天依然要弘扬农耕文化,就是因为农耕文化已经与我们中国人密不可分,其中仍然有我们前进的精神养分。

农耕文化,蕴含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

农耕文化,蕴含着不畏艰险不避艰难的奋斗精神;

农耕文化,蕴含着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务实精神;

农耕文化,蕴含着敬天崇地万物有序的和谐精神;

农耕文化,蕴含着物力维艰思其不易的节俭精神……

这些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标志着中国人在世界的独特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今日所号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所在。

而在农耕文化下形成的社会风俗习惯,也成为我们重要的传统——正月初八,是谷神节,要祭祀保护丰收的岁星,也要祭祀五谷神;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寄望来年仓廪丰实;立春日,要“鞭春牛”,从皇帝百官一直到庶民都会参加,寓意激励农耕。六月新麦成熟,在晋南地区还有独特的走麦罢习俗,新女婿将新麦磨成面,蒸成馍,去看望岳父岳母,表达喜悦心情,祝愿老人健康。

9月23日,正是秋收时候,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正当其时,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中国农民丰收节将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会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